同治通宝是清代古币之一,清穆宗同治年间(1862年-1874年)铸造。同治通宝版式类似“康熙通宝”、 “乾隆通宝”,有苏、川、云、源、昌,桂等记局,但铸量较清朝前期钱已有大减。
瞄股网6月10日:短线大盘技术上还有回调压力 耐
今日可申购新股:无。 今日可申购可转债:无。 今日上市新股:灿能电力。 今日可...

其中陕、济、伊、武、福、南、黔、广、晋、阿克苏等局的同治通宝仅见部颁样钱。
“同治通宝”于同治元年(1862年)正式开始铸行,但因铸钱亏损等因,铸造很不正常,常见的仅有“宝泉”(户部)、“宝源”(工部)、“宝苏”、“宝浙”、“宝昌”、“宝川”、“宝桂”和“宝东”等局,其余很少发现或仅见部颁样钱。
“同治通宝”面文汉文宋体、楷书互见,各局所铸,大小、轻重参差不齐,一般径为22毫米左右,重约3克,铜质较差,铸工不精。
穆宗同治年间铸。因咸丰大钱造成混乱,平钱用途日减,致使许多省局停铸,此钱面文楷书,直读,背满文记局,计有:泉源直苏昌浙福济云广桂巩川东武台陕南晋黔,伊犁,阿克苏,此钱铜差质轻,一般径2.2--2.5厘米,重2--3.6克,近期发现一枚背满汉文,宝东钱,径2.5厘米,重5.5克,以辅西氏古钱大辞典,套子钱20品描图之缺,重宝面文同小平钱,背有计值者,径2.3--3.8厘米,重6--12克,传世当十个别局较少见。